您当前的位置 : 健康频道 >> 辽宁省中医药文化专栏 >> 中医药文化

阴阳五行

中医药文化 2019-10-14 15:44来源: 作者: 编辑:彤彤-管理员
阴阳五行的观念的出现为中国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阴阳和五行观念的萌芽可上溯到夏商时代,形成在西周之前,阴阳与五行的合流大约在春秋时代。中医从中国古典哲学中选择了阴阳和五行学说,建立起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阴阳五行模式”。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阴阳的原始观念与主要含义   1. 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太阳者为阳,背太阳者为阴。《说文》:“阳,高明   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2. 阴阳指实体:阴阳指自然界有形可见的客观实体,如自然界可见得日月、水火、   天地、阳光雨露。   3. 阴阳指事物的属性:是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表达。如社会生活中的贵贱、贫富、   兴衰、治乱等,自然现象的寒热、昼夜、阴晴、动静等。   (二)阴阳的哲学范畴   阴阳作为哲学范畴的出现,最早记载于现存古籍《国语》。在《国语·周语上》伯阳父   用阴阳来解释地震时提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说明阴阳已具有抽象的、普适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普遍使用阴阳概念,并出现专论阴阳的阴阳家。阴阳家将阴阳与五行开始融合,用以解释季节变化、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王朝的变化和政治的兴衰。   将“阴阳”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并达到空前水平的当然是《易传》,提出了“一阴一阳之为道”的哲学命题。对阴阳的内涵、属性、作用以及对立统一、转化变易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奠定了中国哲学文化的基础。   (三)事物的阴阳属性及相互关系   1.阴阳的属性   阴和阳代表着一对相关联而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的属性。一般而言,凡是运动的、外   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刚强的、兴奋的属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柔和的、抑制的属阴。   事物想象及属性的阴阳分类表 -----------------------------------------------------------   属性 空 间 时间 季节 温度 湿度 亮度 运动状态 -------------------------------------------------------------------   阳 天 上 外 左 昼 春夏 温热 干燥 明亮 动 升 刚 兴奋 -------------------------------------------------------------------   阴 地 下 内 右 夜 秋冬 寒凉 湿润 晦暗 静 降 柔 抑制 -------------------------------------------------------------------   2. 阴阳的基本关系   阴阳的运动规律、运动形式及其对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阴阳的对立、互根、交感、消长、转化几个方面。   (1)阴阳对立: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和相互排斥。《春秋繁露》称“阴阳相反”;《易传·系辞上》:“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管子·乘马》:“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说明阴阳二气的相互斗争、相互作用是产生寒暑更替、日夜短长等各种变化的根源。   (2)阴阳互跟:指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互相化生,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亦称阴阳相成。《淮南子·天文训》:“阳生于阴,阴生于阳。”   (3)阴阳消长:指阴阳双方处在数量上的减少或增多的运动变化之中,主要表现为阴阳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和阴阳的皆消皆长。亦称阴阳消息,即阴阳的盛衰变化。《国语·越语》:“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易传·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4)阴阳转化: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象其对立面转化。阴阳的转化一般出现在事物发展变化的极期阶段,即“物极必反”。其转化的基础为阴中寓阳,阳中寓阴的互藏关系,条件为“极”和“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道德经·五十八章》:“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5)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之间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本原。《易传·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淮南子·天文训》:“阴阳和合而万物生。”   综上所述,阴阳双方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等,是从不同角度阐述阴阳间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表达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中阴阳的升降交感,氤氲和合,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   附:太极图说   美丽的太极图,是八卦的核心,是易理的高度概括,是阴阳气化的象征,是宇宙事物变化发展的缩影,蕴含着高深的哲理,有天下第一图之称。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太极图来源问题,尚待考证。   下面我们结合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来简单了解太极图,进而了解阴阳学说。   1.宇宙本原——气   太极图的外面是个圆。大道圆融,东方神秘主义哲学就是圆的哲学。   首先是“无(是“零”,是“空”),即宇宙的“零层次”状态。   老子、《易传》、《淮南子》、《易纬·乾凿度》、和张衡的《灵宪》等都在宇宙生成之前安排了一个“无”的阶段。(管子的“精气”化万物说是是直接从“有”对宇宙生成历程的描述。)   然后是“无生有(老子)”,《道德经》:“道生一”。《易传》:“易(宋儒称之为无极)有太极(无极生太极)”。   其中,“道”与“易”是“无”的状态;   “一”与“太极”是“有”的状态,是指无方向、无形状、无限量的原始混沌之气——元气,即宇宙最初的本原,至高无上的本体,是发生事物的根本动力。(宇宙万物始于元气,元气为生之本、变之本、化之本)   2.宇宙演化——阴阳   《道德经》:“一生二”。   《易传》:“是生两仪。”   “二”、 “两仪”,即由原始的混沌之气——元气运动而衍化出阴阳二气。   《道德经》“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传·系辞上》:“,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三”是指阴阳和合而形成的和气,是由无形之“道(气)”转化为有形之“器”一个中间环节。   “四象”是指少阳 ,老阳 ,少阴 ,老阴 ,即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的消长,也是指阴阳二气的和合。   最后是万物与八卦(八卦各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物),八卦是通过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来推测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八卦由 阴 阳两种线形组成,阴阳是八卦的根本。   太极图的圆内两条鱼,一黑一白,谓之阴阳鱼,代表阴阳二气。阳气“动而流行”,阴气“静而凝聚”。   太极图强调对立统一:①阴阳鱼在一个圆中紧紧贴合,即阴阳合抱,表示阴阳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方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这便是“阴阳互根”。②白鱼黑目,黑鱼白目,它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独阴不生,孤阳不长。   太极图强调运动变化:①环抱的曲线蕴含着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其阴阳各半由小到大,由大到小,说明事物不是静止的,是发展着的、转化着的、运动着的;其阴阳虽然各半,是相对的,而非绝对,此时阳多阴少,彼时阳少阴多,互为消长,互为制约。②黑目、白目也象征阳极阴生(重阳必阴),阴极阳生(重阴必阳),即物极必反。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动。” (由“太极”开始生出阴阳、天地,用现代哲学语言表述就是“一分为二”;继阴阳、天地产生后产生春夏秋冬四时;继四时运行之后生成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代表性物质,体现在卦象上就是八卦;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可据以决疑断吉凶,据此趋吉避凶即可成就大事业。万物都有形象可取,能够取法的形象最大者是天地,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四时,形象最彰明者莫过于日月。)   通过解读太极图形象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可以看出:它的哲理核心是“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原则上是相对静止的、减退的、消极的、阴暗的、寒冷的、内在的、看不见的、隐藏的、空虚的、轻柔的属阴;反者属阳。如时间、地、女、内、夜、雨、磁、水、脏、北方、血、物质属阴,相对的空间、天、男、外、昼、云、电、火、腑、南方、气、精神则属阳。   我国古代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阴阳学说,翻开《汉语大词典》,关于阴阳的词条近八百,其福祸、荣辱、功过、是非、输赢、赔赚等等,无不包含阴阳的道理。   古代巫者是易学专家,又医巫不分,所以,早在远古便已为未来的医药学播下“易学的种子”;当《周易》由卜卦书发展成为一门易学时,中医便毫不犹豫地援易入医,并以易理作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一结合的成功多半由于儒者为医:儒者知易,当他们研究大量上古医疗经验且欲架构成一门系统的学问时,用智慧的眼光发现了易学堪作中医的理论基石;此举之成功又证明了易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古典哲学。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解释世界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 五行的来源   1.五方说   五行中的“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世界的物质,(《尚书大传》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行”是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思想见于文字最早的当推《尚书·洪范》(多数学者认为作于周武王时,约公元前11世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弯曲平直),金曰从革(熔铸变革。是土经过变革而成的,自古有“革土生金”之说。),土爰(通曰)稼(种)穑(收)。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段文字提及“五行”及其相对应的“五性”、“五味”。《洪范》中还有“五事(指貌、言、视、听、思,相对应的是恭、从、明、聪、睿及肃、义、晰、甘、圣。)”、“五纪(五种记时法。)”、“五福(指君王赐给百姓一种幸福:寿、福、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百姓便会遵守君王的法则。)”、“五祀(指岁、月、日、星辰、历数。)”等用“五”归纳事物条目的,可见已有了五行观念和崇五的倾向   据考证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商时代,产生于西周时代,出现了水、火、木、金、土“五行”的概念;初步成熟于春秋时代,出现了五行相胜学说;进一步成熟于战国时代,出现了五行相生学说、五行与阴阳相配合学说,五行已成为一种宇宙模型被广泛运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约前305-240)完成。);神化于汉代,五行成为神圣不可更改的世界观、方法论,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气化运行,阴阳升降。故肾水上济,心火下降;肝木左升,肺金右降,此即太极阴阳化生五行,五行化生五脏的原理,故脏腑气机升降应追溯与太极。气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   《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地,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即阳左行,阴右行。   《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居之也。”“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易经》认为天地交感为泰,为吉,否则为否,为凶,泰的卦体为下乾上坤。乾为天,天本在上而反来居于下;坤为地,地本在下而反来居于上,这样天地相交,而能变通,故称为泰。   泰卦之义为通达,其所以通达,就是因为乾坤阴阳上下往来,相反相成,构成对立的辩证统一。   实际上,天地之体是不可以交的,但其气可交,天地之气交则万物化生,故《医易通论》曰:“必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则天地交泰,万物亨通。”   古人认为:君与民上下之间,虽地位不可交换,其心可以交换,交则上下同心。所以说,天地交泰是指天地之气,即阴阳二气相交而遂顺和畅,万物生长,故《易》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中医在《周易》“天地交泰”的基础上,引申并发展形成了“水火既济,交通心肾”的理论。《医易通论》曰:“惟其乾坤相交,是以化成坎离。乾得坤阴而成离,坤得乾阳而成坎。坎在人为肾,良由已身,阴阳交泰,是以水火既济,为不病也。” 例:心火不下,肾水不上则口舌生疮,治以交泰丸。(“心肾不交交泰丸,一份肉桂六份连,怔忡不寐心阳亢,心肾相交时自安”)   中医抓住“五行”的基本属性与作用原理,采取大比类,大取象,发挥得淋漓酣畅。一切皆以“五”为定数,如《内经》认为: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分配支别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因而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变化;人体有五脏,化生五气,产生了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相互衔接,有条不紊;四时之气有机配合,一年一个周期,周而复始。仅言阴阳,必难周全;辅以五行,便疏而不漏了。或许五行套用太过,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甚至荒唐到令人啼笑皆非。但阴阳五行模式坚如磐石,临床运用行之有效,些许小过不足以动摇根基。   中医的“阴阳五行模式”在先秦时代已具雏形,成于秦汉,载于《黄帝内经》。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构建在阴阳五行模式基础上的宇宙生命观巨著。中医选择了“阴阳五行模式”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中国古称“神州”,是神秘文化的温床,那神州初民只懂渔猎采集、石器瓦陶、结绳记事,却又创造了八卦、河图、洛书,真让人不可思议。   中国古代众多科技,惟中医传了数千年,岿然独存,究其原因甚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有合理的内核——阴阳五行模式,有东方神秘文化的不断滋养,它是本土文化中的奇葩,如同大熊猫,必须置身稳定的生存环境才能生存。中医若不是“一只能逮老鼠的好猫”,岂能存在到今天!大量的长时期的医疗实践证明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模式是唯物的、辩证的,是不可动摇的,当然也是有缺陷的
北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著名院长著名专家
健康频道-北国网
  • 刘义德

    职务:综合内科病房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急救中心附属医院 【详情】

  • 郑环宇

    职务:铁西二分中心站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急救中心 【详情】

  • 姜秋颖

    职务:沈河二分中心站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急救中心 【详情】

  • 王平

    职务:泌尿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刘金钢

    职务:普通外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金元哲

    职务:心血管内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李航宇

    职务:普通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戴冬秋

    职务:胃肠肿瘤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刘屹立

    职务:泌尿外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都健

    职务:内分泌代谢内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樊华

    职务:血液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王勇

    职务:普通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金俊哲

    职务:普通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包义君

    职务:神经外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赵江月

    职务:眼科教研室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潘国良

    职务:副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安宁医院 【详情】

  • 殷志韬

    职务: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肛肠医院 【详情】

  • 赵成清

    职务:心理一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王雪梅

    职务:国家心理治疗师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胡长波

    职务:物质依赖病房主任
    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杨俊山

    职务:十三疗区主任
    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张庆

    职务:内窥镜中心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任翼

    职务:胸外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王强

    职务:副所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详情】

  • 李茵茵

    职务:第一肿瘤科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陈禹

    职务:学生儿童结核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陈巍

    职务:耐药结核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柳盛春

    职务:骨一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申姝

    职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王秀珍

    职务: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详情】

  • 李保军

    职务: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第五人民医院 【详情】

  • 高德江

    职务: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宋震

    职务:医务科长兼心理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何俊鹏

    职务:四疗区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刘焕军

    职务:六疗区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王会秋

    职务:康复中心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康英梅

    职务: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主任
    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刘宁

    职务:呼吸与危重症一病房PCCM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卢玲

    职务:心理七病房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详情】

  • 暴继敏

    职务:党委书记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辽宁省金秋医院 【详情】

广告

  • Copyright © 2000 - 2024 www.ln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网站各类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所有 北国网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1120200045
  • 沈网警备案20040201号
  • 北国网官方微信
  • 带你每天
  • “ 动 ”
  •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