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状态,WHO对健康的阐述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抗击疫情2年余,不同阶段的人们不仅需要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创业压力、生活经济、职场竞争压力,还要面对地震、疫情等天灾人祸。人们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为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保障国人心理健康,从2012年至今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出台了不少相关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的政策及文件。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不同时期不同专家有不同的观点,2019年发布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的心理健康:定义是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包括五个测量维度:
1“情绪体验” 反映个体的情绪特点、情绪状态和处理情绪的能力;
2“自我认识” 反映个体对于自己的认识、评价和自我调节;
3“人际交往” 反映个体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状况;
4“认知效能” 反映个体的日常认知功能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5“适应能力” 反映个体遇到生活事件时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和应对风格。
心理健康强调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完好状态,所以心理健康既是一种适应状态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心理健康就是希望人们在生活中形成一种相对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发展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身心健康的人才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呢?
首先心理健康的经典标准是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皮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基本需求
10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较好的发挥个性
2008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制定的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
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2、自我学习、独立生活
3、情绪稳定、有安全感
4、人际关系和谐
5、角色功能协调统一
6、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上述标准反映了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多方面的要求,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还需结合其所处的环境、背景、年龄、时代等因素来综合评估,并不能单纯依据「标准」。「标准」可作为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方向。
对个体而言,要通过终身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术,如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影响,不断促进自身身心健康水平,来培养和维护个体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和社会活动能力,使之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创造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望人人为家庭和睦幸福,为构建“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幸福中国”,为之努力!
撰稿人:赵成清 沈阳市安宁医院心理一科主任 主任医师、副教授、国家心理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