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大家对于心房颤动及其危害的认知、实现房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013年,中国房颤联盟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中国房颤日”。今年房颤日的主题是“关注房颤,预防卒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颤动”究竟能引起什么样的“大麻烦”。
心脏“乱颤”的致命隐患
心房颤动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每3个人中就可能有1人罹患。虽然不被大众熟知,但房颤已然成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健康隐忧。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脏每分钟跳动60-100次,节律整齐。而房颤发生时,心房颤动频率高达350-600次/分,心房失去原有的收缩功能,心跳变得又快又不规则。
就好比正常情况下心脏这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心肌细胞)都听从“班长”窦房结的指令井然有序的上下课,而房颤时其他捣乱的同学开始各自发号施令,导致整个班级乱作一团。这种“混乱”状态导致心房无法有效泵血,血液容易在心脏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会随血流冲向大脑,堵塞脑血管引发卒中。在所有卒中患者中,15%至20%是由房颤引起的;与非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要高出5倍。
房颤引发的中风:更凶险的“脑灾难”
比起普通中风,房颤引起的中风危害更大:
◆致残率高出近60%
◆致死率近20%
◆复发率超过1/3
房颤患者中,约三分之一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直到突发中风,才被诊断出房颤问题,而此时可能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瘫痪。
七类人群要特别当心
以下人群是房颤的高危人群
需要格外警惕
1. 老年人:7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生率可达10%
2. 高血压人群:血压不稳易导致左心房压力增高
3. 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易继发心房纤维化
4. 超重或肥胖人群:增加心脏负担,损伤心脏功能
5. 长期饮酒人群:酒精对心脏造成直接损害
6. 运动过少人群:易诱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
7. 经常熬夜人群: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脏负荷
识别房颤的六个信号
房颤的表现因人而异,但出现以下信号时应提高警惕:
✦胸口莫名的跳动感,时长短不一
✦脉搏时漏跳一拍,时快时慢不规律
✦活动后感觉气短
✦易疲劳,体力明显下降
✦时有心慌、气短、胸闷、胸痛
✦头晕或晕厥
房颤治疗:从控制到治愈
房颤治疗遵循三大原则:
1. 控制心室率: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控制过快的心室率
2. 恢复窦性心律:通过药物复律、直流电复律或射频消融手术
3. 预防血栓栓塞:规范的抗凝治疗
房颤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早期房颤的治愈率可达80%以上,而晚期则无法治愈。近年来,心脏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等微创技术发展迅速,成为一线治疗方法。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可达80%左右,术后2天即可出院。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可以通过房颤患者左心耳内植入封堵器来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适用于口服抗凝药物禁忌、依从性差或者疗效不佳的患者。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