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发表了《儿童溺水的防治方案专家共识》,其中对于溺水的统计结果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样:溺水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一死因。其中特别强调的是,溺水风险最高的年龄组是 1-4 岁儿童。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关于溺水的几个知识。
一、关于溺水,我们不知道的真相——真正的溺水,非常安静!
1.溺水者的嘴会没入水中再浮出水面,所以溺水者根本没有时间呼救(在忙着呼吸)。
2.溺水者的手臂可能前伸,但没有办法划水向救援者移动,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挣扎20-60秒后下沉。
3.溺水者眼神呆滞,无法专注或闭上眼睛。
4.溺水者的头可能前倾,头在水中,嘴在水面,看起来不像溺水,只是在发呆,但如果对询问没有反应,就需要立即施出援手。
5.小孩子戏水会发出很多声音,一旦安静无声就要警醒。
二、关于溺水,存在的误区。
1.误区一:很多人认为溺水时,孩子会拼命拍水或者大声呼救。事实是,口鼻呛水后根本无法正常发声。并且仅有的露出水面的机会,绝大多数也是赶紧换气,根本来不及再呼救。
2.误区二:很多人认为戴着游泳圈和充气玩具就不会溺水。事实是,游泳圈不是专业用的漂浮装备、救生设备,而只是一种帮助孩子暂时浮在水面的辅助工具。常发生的事故是,充气水上玩具、游泳圈在水的推动下突然翻过孩子的头,就像翻船了,直接倒扣过来,或是充气水上玩具、游泳圈突然漏气了,而引发溺水事件。任何充气玩具都不能代替家长的看管。
3.误区三:很多人认为会游泳就不会溺水。事实是,野外情况复杂,身体疲劳、被水草缠住、风浪太大等因素都是造成溺水的原因。
4.误区四:很多人认为正规游泳场所有管理员和救生员,不会发生溺水。事实是,救生员做不到时时刻刻盯住每一个孩子,能时刻盯住孩子的只有家长。
5.误区五:很多人认为会游泳就可以救人。事实是,落水的人是极度恐慌的,当没有经验的施救者游过去时,很有可能被落水者死死缠住,最终都溺亡。正确的方式是,游到落水者的背面,从后用手肘环抱拖住落水者的头部,游到岸边。有经验的救生员甚至直接抓住落水者的头发。
三、关于溺水,常常忽视的——浅水区溺水。
按照我们普通的理解只有在没过了下巴的水区戏水、游泳才容易溺水,但事实上,只要水深超过你的手臂,就可以溺亡。俗称浅水区溺水。
1.浅水晕厥
浅水晕厥是指在小于5米水深的浅水中,潜水者因为大脑缺氧而突然失去意识的现象。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些喜欢屏气潜水或者做低氧训练的人身上,尤其是一些游泳高手或者自由潜水者。
屏气潜水会导致大脑缺氧,跟我们的呼吸机制有关。当我们屏气的时候,我们体内的氧气会逐渐被消耗,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刺激我们的呼吸中枢,让我们感到呼吸困难和窒息感,从而促使我们呼吸。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可以防止我们过度屏气而导致缺氧。
然而,如果我们在屏气前进行过度换气(也就是快速地深呼吸),就会破坏这种平衡。过度换气会降低我们体内的二氧化碳含量,从而减弱了呼吸中枢的刺激。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屏气更久,但同时也增加了大脑缺氧的风险。当我们体内的氧气含量降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突然失去意识,发生浅水晕厥。
2.死亡杠杆
死亡杠杆是指在齐腰或齐臀深的浅水中,溺水者因为身体失去平衡而倒向后方,并且无法重新站起来或翻身的现象。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些不熟悉水性或者惊慌失措的人身上。
当我们站在浅水中时,我们身体上下两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力和浮力作用。重力使得我们身体向下沉,而浮力使得我们身体向上浮。当重力和浮力相等时,我们就可以保持平衡。然而,在齐腰或齐臀深的浅水中,如果我们不小心滑倒或被推倒,并且身体向后倾斜时,就会打破这种平衡。此时,在我们腰部附近就会形成一个杠杆点,将我们身体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人体盆腔等构造和水的特性,在这个杠杆点处上下两部分受到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力作用。
当我们头部和嘴巴没入水中时,上半身受到重力大于浮力的作用而向下沉;而下半身受到浮力大于重力的作用而向上浮。这样一来,在杠杆点处就形成了一个旋转力矩,使得上半身越沉越深,下半身越浮越高。反之亦然。
四、关于溺水,死亡率极高——重点还是预防。
溺水,死亡率极高。预防溺水,重点还是预防。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打开对溺水的认知:认识真实的溺水;纠正我们既往的误区;不要忽视浅水区溺水。
段白松,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内科主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硕士学位,擅长急诊内科急重症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