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张大爷,去年突然得了急性脑梗死,经过治疗,语言与肢体功能已基本恢复。出院数月后细心的家人却发现张大爷自从得了脑梗死以后,和家人说话时的反应越来越慢,做的饭菜也非常难吃,不会使用电视遥控器换台,甚至不知道如何用手机接发短信,生活能力大不如从前。于是家属带张大爷来到医院神经内科卒中回访门诊复诊,完善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血管性认知障碍”。
9月16日是“中国脑健康日”,旨在唤醒公众对脑健康的重视,加强人们对脑健康的认识和了解。今天,我们就聊聊危害脑健康的最重要病因之一“血管性认知障碍”。
一、什么是血管性认知障碍?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指由各类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显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脑白质疏松、慢性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获得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痴呆病因,发病率在30%-80%之间。
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表现有哪些?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症状可以突然出现,也可以随着时间缓慢进展。不同于阿尔茨海默病典型表现出的记忆力下降,血管性认知障碍更多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而记忆力受损相对不突出,容易被忽略。
早期阶段,患者仅可能表现为行为迟缓、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尿频、尿急,此时患者及家属很容易将这种表现归结于“人变老了”而忽视。
随病情进展,患者大脑信息加工速度减慢,会逐渐出现反应迟钝、语言表达会出现问题,如既往十分熟练的事儿做起来费力,没有办法操持家里的大事小情,反复询问相同的问题,甚至更严重者可出现定向力障碍以及面孔失认,如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对家人的称呼“张冠李戴”,记不清年月日以及春夏秋冬。甚至会出现人格或性格的改变,如情感淡漠、焦虑、抑郁或是激越冲动等。
三、血管性认知障碍是否可防可治?
相对于其他认知障碍来说,血管性认知障碍是更容易预防和控制的,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复发,是预防的关键。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就生活习惯而言,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辛辣食物,适度运动,勤用脑,丰富患者日常活动,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棋牌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严格做好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的管理工作,应用抗板或抗凝药物,来预防卒中再发。
对于已经患上血管性痴呆的人来说,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接受系统性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及认知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当您的家人或者身边的朋友出现认知方面的问题时,一定要及时到有认知障碍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就医,因为有些患者合并有其他变性病引起的认知功能减退,所以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虽然,血管性认知障碍会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只要我们平时做到常常关心,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及时治疗就会延缓症状的发展。
宋佳微,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等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