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人们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很多朋友会出现不想上班、不想上学、不爱起床,精神倦怠等表现,即所谓“节后综合征”,节后综合征是人们在大假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表现。如在节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
长假期间人们的饮食和睡眠等生活习惯变得不规律,经常熬夜、暴饮暴食等。原有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规律被打破了,长假结束,一旦回到紧张的工作学习环境中,需要重新适应。
“节后综合征”,在心理上,可能会有失落、焦虑、忧郁、暴躁等情绪,容易感到疲乏,容易失眠,学习和工作变得效率低下。在生理上,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食欲不振、腹泻等表现。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节后综合征”呢?
1.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起居,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睡觉,睡前泡脚,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有条件中午可午睡半个小时。
2.饮食清淡,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不要吃得过于油腻,三餐规律,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可以选择进食稀饭、疙瘩汤等食品,减轻胃肠的负担。
3.调整状态,早收心,假期的最后一天在家好好休息,上班前夕不去参加聚会,上班后要尽早收心,加强自我调节。
4.放松身心,可以闭目养神、聆听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欣赏一部经典的影片,也可以找朋友聊聊天,分享彼此的心得。
5.适当运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做慢跑,瑜伽,八段锦等运动,使生活更有规律,找回掌控感。
作者简介:闫凤娟: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抑郁症治疗中心女病区主任、主任医师 、国家级心理治疗师。
从事精神心理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沈阳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发表国家级论文10余篇,曾在北大六院进修学习,承担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等临床教学工作,擅长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多次参加认知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心理疗法系统培训,开展对抑郁症,神经症,青少年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