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人体应顺乎阳气的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一、起居--早睡早起,温水洗漱。
俗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二、饮食--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
惊蛰时节,日常饮食应顺肝之性、令五脏和平。此时气温普遍偏低干燥,易上火,故宜多食生津润肺、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例如:菠菜、芹菜、油菜、山药、雪梨、银耳、春笋等。
三、运动--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万物萌生,阳气始动,惊蛰前后应该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尤其是晨起运动,可以鼓舞人体阳气升发,促进气血通畅。同时,适当运动也有助于促进睡眠、调节情志。
四、情志--疏肝理气,恬淡豁达。
肝主情志,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养肝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心情舒畅,注重情志调达。闲暇时间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娱乐活动,有益于保持身心健康,比如:听音乐、画画、下棋、外出踏青等,均有助于调畅情志。
五、养生保健。
1.适当“春捂”,注重保暖。
*头颈捂一捂:捂颈后大椎穴,可避免因颈部受寒而带来的不适。
*手腕捂一捂:捂腕部心经神门穴,可使心脏有活力更加健康。
*腰腹捂一捂:肾为阳气之根,位于腰腹部的肾脏一旦受寒,易出现下肢麻木、疼痛、腰膝酸软等症状。
*小腿捂一捂:有些人在寒冷的天气里会出现头痛症状,正如老话所讲“寒从脚起”,所以“春捂”穿衣宜下厚上薄。
2.经络调理,势在必行。
*常言道:“春梳头,一年通。”梳头,有助于疏泄肝气,梳头时可通过刺激头部诸多个穴位,如:百会、四神聪、太阳、玉枕、风池、风府等穴,起到醒神开窍、升清降浊、*疏通肝经、任脉,以调畅情志、解郁散结。春宜养肝,肝经不通,则胸胁胀满、巅顶痛、眩晕、情志抑郁或易怒,调理肝经可使气机通畅,情志调达。
3.艾灸以温经散寒。
惊蛰时节,气候乍暖乍寒,早晚温差较大。如果人体阳气不足,肝气郁遏,加之外感风寒湿邪,容易引发或加重多种疾病。这时,可以适当灸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2跖骨间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等穴位,以助温经散寒、行气通络,使肝气条达。
赵丽 沈阳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 副主任中医师
师从于国家级名中医李敬林教授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全国委员
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辽宁省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常务理事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治疗:
亚健康及慢性病调理,失眠、头痛、多汗等更年期综合征及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