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逐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而我们在跟宠物频繁接触的过程中,狂犬病成了一个隐患。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狂犬病是人类目前已知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人一旦发病,几乎100%死亡,令国内外医学专家束手无策。9月28日是“世界狂犬病日”,健康科普堂邀请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李兴海为大家介绍狂犬病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家畜和野生动物都可以感染,因临床表现以恐水为特征,又称恐水症。人狂犬病主要是通过动物咬人时动物唾液中的狂犬病毒经咬伤处的伤口侵入人体而感染人,伤人动物以犬多见。狂犬病一旦发病,其进展速度很快,病程多数在3-5天,很少有超过6天的,病死率达100%。
2.狂犬病是怎么传染的?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所有哺乳动物,均对狂犬病病毒易感。我国绝大多数人的狂犬病为犬伤所致,约占95%,其次是猫。一般来说,狂犬病患者不是传染源,不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狂犬病主要由病兽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的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皮肤黏膜后感染狂犬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兽医与动物饲养员尤其易感。人被病犬咬伤15%~20%发病。被病兽咬伤后是否发病与咬伤部位、咬伤的严重性、局部伤口处理情况、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情况有关。
3.狂犬病有哪些症状?
首先了解狂犬病的潜伏期,即指患者被咬伤后到发病时间的周期。潜伏期长短不一为本病的特点之一,大多在3个月内,临床上潜伏期超过半年的患者较少,超过五年以上是非常罕见的,但有报道潜伏期可以长达十年以上。潜伏期长短与患者的年龄、伤口部位、伤口的深浅、入侵病毒数量和毒力等因素相关。若咬伤面部,自面部运行进入神经末梢至脑部,距离较短,潜伏期相对较短;咬伤部位距离脑部越远、伤口越小,则潜伏期可能越久。
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以下3期,疾病发展是连续的过程,各期并不能截然分开:
(一)前驱期
在兴奋状态出现之前,大多数患者有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头痛、倦怠、周身不适等,症状酷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并有喉咙紧缩感。具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本期持续2~4日。
(二)兴奋期
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不安、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本期持续1~3日。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但不一定每例都有。
(三)麻痹期
痉挛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全身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本期持续6~18小时。
本病全程一般不超过6天。除上述狂躁型表现外,尚有麻痹型(静型),也称哑狂犬病。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呈横断性脊髓炎或上行性麻痹等症状,最终因全身弛缓性瘫痪死亡。
4.狂犬病如何治疗?
狂犬病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迄今尚无特效治疗,临床上曾应用如干扰素α、阿糖腺苷和大剂量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治疗,均告失败。故强调在咬伤后及时预防性治疗,对发病后患者以对症支持综合治疗为主。
5.如何预防狂犬病?
严格管理传染源,以犬、猫的管理为主,对饲养的犬、猫应进行登记,定期做好预防接种。尽量避免不被其所伤,若被其伤,及时进行伤口处理,2天内(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去卫生防疫站开始注射狂犬疫苗。
6.不幸被动物咬伤,伤口如何处理?
用20%肥皂水或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半个小时,如果是穿通伤口,可用插管插入伤口内,用注射器灌水冲洗,挤出污血。彻底冲洗后,用2%碘酒或75%酒精反复涂擦伤口,除非伤及大血管需紧急止血外,即使伤口深、大,亦不应缝合和包扎,以便排血引流。对于伤口深大及伤口靠近头部的患者,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在伤口底部和周围作浸润注射。此外,给予破伤风抗毒素和适宜的抗菌药物以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
最后倡议一下,养犬、猫的朋友请管好您的宠物,按时给它们预防接种。
【本期专家】
李兴海,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辽宁省免疫学会感染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出生缺陷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市健康教育专家库专家。从事传染专业22年,主治各种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病、肝癌和其它各种非传染性肝病,对各种肝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危重症、肝硬化并发症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对其它传染病,尤其是小儿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着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