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三伏天气刚过,夏日的暑气逐渐消退,但真正意义上的秋凉天气还未出现,昼夜的温度有了差距,晴朗之日的午后仍可感到十分炎热,民间早有“秋老虎,毒如虎”之说。处暑的来临,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了一丝凉爽,更是夏季正式进入秋季前的首个预告。气候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在发生变换,既包括夏季的余留炎热,同时还有了秋天的燥气。因此,为了更好地强身健体,养生防病,处暑调养相当重要。
养生要点
一、作息规律,协调阴阳:处暑过后,天气处于阳消阴长的状态,人体内的阳气逐渐减弱,而阴气逐渐增长,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也能起到调节作用。如早起能有效地疏发身体内的阳气,而早睡则能收敛阴气,充足的睡眠能保存能量、养精蓄锐、调和气血。
二、精神调养,健康身心:处暑为“暑燥交替”的重要时段,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烦躁、郁闷等不良状况。“秋收冬藏”,精神的调养尤需重视,保持安定乐观的心情,遇到烦琐事情能以良好的心态应对调节,切忌悲观伤感,以此来更好地维护身心的健康,免受疾病侵袭。
三、饮食调摄,清淡滋润:处暑时节仍有暑热之气,饮食方面需以清淡滋润卫生为主,若过食辛辣、油腻、寒凉的食物,很容易导致肠胃不适的症状出现。另处暑节气已具有秋燥的一些特点,在饮食中适当多吃一些润肺之品也十分必要,其中百合、萝卜、雪梨等果蔬便是润肺的首选。
四、防寒保暖,空气流通:进入处暑,天气逐渐凉爽起来,与酷热的夏季相比,舒适了不少。但昼夜的温差较大,及时增减衣物,胸腹及脚部不宜受凉。若室内的温度不是很高,最好不要开空调、电扇,而是选择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处于流通状态,避免湿寒、温热之气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五、调好脾胃,缓贴秋膘:民间常说“贴秋膘”,即到了秋天,就应该补一补,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为应对秋冬的寒冷储存能量。但处暑节气时人的胃肠功能还偏弱,不宜过食肥甘厚味。加之现代人普遍饮食热量偏高,因此,宜先调好脾胃,“贴秋膘”则要缓缓图之。
六、防病保健:处暑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此外,还需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才能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个助睡眠的小妙招-穴位按摩:
1. 天门开穴法
两拇指指腹紧贴于印堂穴(位于两眉眉头之间),双手余指固定头部两侧。左拇指先自印堂穴垂直向上推移,一直推至发际正中直上1寸位置,然后两拇指呈左下、右上,左上、右下同时交替推摩。手法由缓至速、由轻至重,反复推摩约1分钟。
2. 百会穴点按掌摩法
用右手拇指尖在百会穴(头顶正中心)点按,待局部产生重、胀、麻感后,即改用拇指腹旋摩,如此反复交替进行约30秒,紧接着用掌心以百会穴为轴心,均匀用力按压与旋摩约30秒。
3. 膻中穴按摩法
坐姿,用两手中指重叠,按住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第四肋间隙处),呼气并数 1、2,渐渐用力,数3时强按穴位,吸气并数 4、5、6,身体放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