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心脏正常节律中的提前收缩,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胸闷和乏力的症状,比较严重时也可能会出现意外猝死,引起的原因有多方面,如下:
精神压力与情绪:长期的精神压力、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心脏早搏。
饮食刺激:有可能是不恰当的饮食习惯导致的,比如吸烟、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刺激性物质,消化不良等,也是早搏的常见诱因。
心肌炎:自身的免疫力低下,或者个人的护理不恰当,心肌细胞受到了病毒感染,引起了心肌炎,通常会导致心功能受损,从而引起患者出现早搏。
冠心病:会导致心脏部位血管狭窄,使心脏部位缺氧和缺血,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引发早搏。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缺钾、药物等均可引起早搏。
心脏早搏的后果因早搏的性质、频率及患者的基础疾病而异,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胸闷气短: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心悸、胸闷、心慌等症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
心律失常:频发或恶性的早搏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心力衰竭:长期、频发的早搏可能导致心脏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诱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过早搏动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的过早搏动可致(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早搏用不用治疗?
为了减轻心脏早搏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可以采取合理的治疗控制病情,对于偶发早搏或者轻症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平时要注意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悦,定期复查即可。而心脏早搏频发的患者,可采取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缓解症状。大部分早搏预后后良好,文献资料表明随访多年后,一小部分频发室早患者可自愈。如果患者本身存在着器质性心脏病,预后可能较差,如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的基础上出现室性早搏,可能会导致室颤等引发猝死。
心脏早搏的预防方式主要包括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等。此外,定期体检也能够有效预防心脏期前收缩。
专家简介:
关月,沈阳市安宁医院内科主治医师,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3年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擅长呼吸系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胃炎、胃溃疡等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同时在老年精神障碍疾病、老年器质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