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临床常见的胆总管结石,却因为患者长期瘫痪、急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碍和组织结构异常等“叠加式”风险,使治疗困难重重。情况危急之际,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沈阳市肝胆外科医院)以个体化方案为指导,消化内镜科团队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完成微创取石,为患者重新打通“生命通道”,彻底解决病痛。
一次意外的一氧化碳中毒,让69岁的赵先生下肢瘫痪长达30年,脑功能也在事故中受到损伤。长期卧床使赵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最近他又时不时腹痛、发烧,而后又出现了黄疸的情况。家人怀疑是肝胆方面的问题,于是将赵先生送到了肝胆专科医院——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诊治。基于患者表现和检查结果,医生作出“胆总管结石”的诊断。而更糟的是疾病引发了脓毒症,赵先生体内已是重症感染,肝、肾功能相继出现障碍,生命岌岌可危。
治疗刻不容缓,但赵先生情况特殊,治疗方式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据消化内镜科主任潘良宇介绍,患者心肺功能极差,难以承受手术的全身麻醉,即便过了麻醉关、采用相对低损伤的腹腔镜手术方式,也会因为患者术后无法下床活动,大大增加肠道黏连的风险。经过综合考量,消化内镜科团队决定通过局部麻醉的ERCP治疗,以最小的风险和损伤完成取石,消除胆道梗阻。
虽然ERCP是解决胆总管结石相对安全的方式,但对赵先生来说仍旧风险重重。ERCP需经口送入内镜,由于采取局部麻醉,已饱受病痛折磨、脑功能受损的赵先生能否配合治疗,成了一个最大的未知数。于是,治疗团队在术前进行了细致的宣教,在家属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稳定住了患者的情绪,为治疗开了一个好头。
然而,随着术前检查的深入,治疗团队发现还要面对三个“挑战”——首先,作为进入胆总管“大门”的十二指肠乳头被异常组织结构“憩室”包绕,必须规划好插管路径,才能最大程度保证一次成功;其次,胆总管结石嵌顿,采取一次还是多次碎石取石操作,需要随机应变;最后,患者身体条件极差,必须严格控制出血,以免治疗功败垂成。为此,治疗团队从“找路径”“破顽石”“巧止血”三个方面,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ERCP治疗方案。
术中,潘良宇主任采用“导管预弯+导丝引导”的复合插管法,通过调整镜身轴向和导管曲度,在憩室边缘找到最佳支撑点,实现一次性选择性插管成功。而后结合患者结石的大小、质地,耐心地进行多次碎石、取石,确保无残留。在控制出血方面,除了谨慎轻柔的术中操作,潘主任还在出血风险较高的区域定向喷洒了生物止血膜,形成物理屏障与生物止血的双重保护,使术后出血的概率降至0.3%以下。
手术顺利完成后,护理团队立即采取持续I级护理。经过医护之间的生命接力,赵先生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随着身体恢复,腹痛明显减轻,受感染影响的指标也逐步恢复正常,生命之光被重新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