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沈阳市胸科医院)在呼吸科、介入科及重症医学科(CCU)的高效协作下,成功救治高危肺栓塞患者。70岁的陈女士因突发晕厥由120救护车送至沈阳十院急诊科,当时血压为125/70mmHg(平时为高血压),呼吸频率23次/分,指脉氧86%,经急诊检查后被紧急收治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病区,诊断为急性肺栓塞,患者历经抗凝、溶栓及急诊取栓的阶梯式强化治疗,最终转危为安,成为多学科联合救治危重肺栓塞的又一成功范例。
**病情凶险,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陈女士入院后,当班医生王晓佳立即启动标准抗凝治疗。但6小时后,患者再次出现一过性晕厥,提示血栓负荷加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病区的于秀丽主任当机立断,评估后紧急实施溶栓治疗,患者生命体征暂时趋稳。然而,当日后半夜,患者病情再度反复,出现临床恶化表现。值班医生陈婕在于秀丽主任指导下二次溶栓,但患者出现活动性出血迹象。面对治疗瓶颈,呼吸科迅速联动介入科,介入团队火速响应,10分钟内将导管精准送达肺动脉栓塞部位,采用肺动脉抽栓加局部溶栓方案:抽栓导管快速清除大块血栓,随即经导管局部注射溶栓药物溶解残余微小血栓。随着血栓被吸出,患者血氧饱和度从60%骤升至98%,唇色转红润,血压稳步回升,意识逐渐清醒,整台手术仅耗时40分钟。术后患者转入CCU严密监护。
**阶梯强化,多学科协作显成效**
本次救治凸显“评估-干预-再评估”的动态决策模式。24小时内,医疗团队根据病情变化,逐步升级治疗强度:从抗凝到两次溶栓,最终通过介入取栓实现血流再通。介入科的精准操作与快速反应为患者抢回生机,术后 CCU的精细化管理和呼吸科的持续抗凝治疗进一步巩固疗效。经多学科联合救治,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逐步稳定,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目前血压为 112/66mmHg,呼吸频率 20 次 /分,指脉氧 98%, 已转回呼吸四科进行康复治疗。
**以患者为中心,团队协作创生机**
该病例的成功救治,体现了呼吸科对肺栓塞早期识别与应急处理的专业性,以及介入科在急危重症中的技术优势。此次联合行动不仅挽救了患者生命,更通过“抽吸+靶向溶栓”的创新应用,为复杂肺栓塞的救治提供了宝贵经验,彰显了医院急危重症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医院呼吸四病区及介入科团队通过团队合作已为4名危重肺栓塞患者进行了肺动脉取栓及超选择靶向溶栓治疗,该项诊疗技术已达省内先进技术水平,充分体现出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强大的专业特长及医疗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