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线:骨折术后突发胸闷晕厥,呼吸科火速锁定“沉默杀手”
67岁的赵女士因右桡骨骨折于外院行骨科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时,突发胸闷气短、反复晕厥被紧急收治到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呼吸四病房。患者入院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氧饱和度一度跌至75%,血压90/50mmHg。呼吸科团队迅速完成各项相关检查——D-二聚体>5400μg/L,肺动脉CTA报告提示:双肺下叶肺动脉栓塞,心脏超声提示右心室扩张,二尖瓣、三尖瓣及主动脉均有返流,随时可能因循环衰竭死亡。面对这一凶险病情,呼吸四病房于秀丽主任当机立断紧急联络介入科。刚刚脱下铅衣的介入科主任张申众接到会诊电话,从导管室火速赶到呼吸四病房,经过细致全面的评估,果断建议行急诊肺动脉抽栓术,以微创方式快速开通血管,挽救生命。
【介入亮剑:肺动脉造影术点亮“生命地图” 45分钟清剿“致命杀手”】
在呼吸科与介入科的紧密配合下,患者被迅速转移至导管室。凌晨十二点的导管室,警报声刺破寂静,监护仪上,血氧饱和度70%,心率140次/分,血压80/40mmHg,患者赵女士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大口喘息却吸不进一丝空气,反复出现一过性意识不清,心脏已不堪重负,血栓如毒蛇般扼住“生命通道”。手术台上,股静脉穿刺、导丝寻径、导管推进……介入团队在DSA引导下精准定位肺动脉栓塞部位。“启动抽吸系统,注意压力控制!”张申众主任沉稳操作,机械抽栓系统轰鸣启动。暗红色血栓被导管头端的“生命吸管”一寸寸抽离,随着大块血栓被吸出,屏幕上原本静止的血管突然“苏醒”,血流如春水破冰般奔涌向前。利用机械抽吸装置,30分钟内清除主干血栓,先以抽栓导管清除大块血栓,再经导管局部注射溶栓药物,微小血栓迅速溶解。仅用45分钟便将堵塞双肺动脉的血栓彻底清除,监护仪上血氧饱和度从70%直线攀升至98%,血压回升,意识恢复,所有人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患者赵女士说,之前一直像被巨石压住胸口,连呼救都发不出声,很久没有这样顺畅的呼吸了。感谢十院医护人员的快速反应让她重获新生!“术后安返呼吸四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持续稳定,48小时后已能自主活动。
【多学科协奏:环环相扣的“生命守护链”】
快速通道:从确诊到手术启动仅耗时40分钟,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呼吸科与介入科的高效联动、无缝衔接。
影像导航:CT团队15分钟内完成肺动脉CTA三维重建,为介入路径规划提供“高清地图”。
微创优势:仅留针眼大小创口,术后2小时患者即可进食,次日下床活动,无出血并发症,显著缩短康复周期。 。
全程监护:呼吸科术后密切监测氧合指数与右心功能,介入科动态评估血栓清除效果,确保治疗闭环。
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在孙颖副院长、呼吸疾病教研室方强主任的带领下,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建立的“肺栓塞急救极速响应机制”,应用呼吸内科与介入科通过“静脉溶栓联合机械抽栓”的精准化治疗模式,让肺栓塞患者从确诊到手术开通血管平均时间压缩至1小时内,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5%。成功挽救多例肺栓塞患者的生命,不仅展现了呼吸和介入协作的救治优势,更彰显了现代医学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通过技术创新与流程优化,让更多肺栓塞患者迎来“绝处逢生”的曙光!
【专家警示:骨折术后患者需警惕血栓“偷袭”】
骨科术后肺栓塞发生率高达5%-10%,却常被忽视:
✅ 术后早期需遵医嘱进行踝泵运动
✅ 避免久卧,病情允许时尽早下地活动
✅ 高危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
✅ 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立即就医
✅ 救命口诀:立即平卧、禁止活动、拨打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