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病院封闭病房的铁门后,在心理治疗室的躺椅旁,在病房内形色各异的患者中……精神科医务工作者每天直面人类最复杂的精神困境。但鲜有人知,这群“心灵修复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精神科医生抑郁风险检出率38.7%,高于其他科室平均水平。另有数据显示,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高达78%,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检出率达32%。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被看见。
一、职业暴露:每天“吃”精神垃圾的隐形代价
病理性情绪过载:抑郁症患者的绝望、躁狂症患者的攻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长期接触极端负面情绪,可能导致“情绪耗竭”。一位从业10年的护士自述:“下班后整晚听不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因为耳朵里还回响着患者自残时的嘶吼”。
病耻感反噬: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让医务工作者承受双重压力。曾有医生因建议患者休学,被家属辱骂“毁了一个孩子的前程”,甚至收到死亡威胁。
角色撕裂困境:既要扮演“理性治疗者”,又需在患者自杀干预时成为“共情容器”。某三甲医院精神科主任透露:“我们每年至少经历3-5次同事因心理创伤暂时离岗的情况”。
二、职业高风险:比暴力更可怕的是“情感瘫痪”
替代性创伤:长期倾听他人创伤经历,可能导致自身出现PTSD症状。一位心理咨询师描述:“患者讲述童年被虐待的细节时,我突然发现自己正在不受控制地发抖”。
道德损伤:当治疗努力因患者自杀或家属放弃而失败时,强烈的自责感会持续数月。某医生坦言:“那个选择出院后自杀的患者,至今出现在我的噩梦里”。
二次创伤传播:医务工作者可能无意识将患者的创伤情绪传递给家人,形成“创伤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三、自救与他救: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的心理防护指南
(1)职业防护工具箱
正念脱敏训练:通过“情绪标注法”。如“我现在感受到愤怒,这是患者的绝望投射”建立心理隔离带。
结构化自我关怀:强制设置“下班仪式”。如,更换工牌、听特定音乐,完成“职业角色”与“自我角色”的切割。
创伤叙事写作:匿名记录临床故事后销毁,通过象征性“告别仪式”释放情绪压力。
(2)制度性支持系统
心理安全屋:部分医院设立独立心理咨询室,由第三方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服务。
同伴督导制:3-5人组成互助小组,定期进行案例讨论与情绪释放(需严格遵循保密原则)。
强制休息机制:参考急诊科“创伤轮岗制”,对连续接触高危患者超负荷的医务人员启动强制心理假。
(3)社会认知革新
破除“精神科医生不会得抑郁症”的偏见,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年度体检必查项。建立“医务工作者心理援助绿色通道”,提供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如北京回龙观医院开通的职工专线:010-62716286)。
四、重要提醒:警惕“助人者倦怠”的信号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请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①持续性情感麻木,对患者痛苦失去共情能力反复出现与工作相关的噩梦或闪回;
②对原本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甚至出现自毁倾向;
③合理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继续从事这份职业”;
精神科医务工作者不是“钢铁战士”,他们的心理健康防线同样需要被加固。当我们谈论“关爱精神疾病患者”时,不应遗忘那些在黑暗中举灯的人——他们值得被治愈,也必须被守护。
个人简介,马龙双,37岁,中共党员,本科,毕业于沈阳医学院何氏视觉科学学院,沈阳市安宁医院精神五疗区责任主治医师,从事精神疾病临床诊疗工作十二年,擅长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