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早上6点50分,沈阳急救中心12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皇姑某小区一名8旬老人吃饭时被食物噎住需要抢救。沈阳急救中心皇姑第三分中心急救小组迅速出发,数分钟后便赶到现场。到达现场后,医生高兴迅速为老人进行气管插管开放气道,随后娴熟地掏出卡在气道的食物,随着食物一点一点的被安全掏出,倒地昏迷的老人渐渐有了反应,随后老人被送往医院进行下一步检查治疗。
急救医生提醒,噎食短时间内便可造成气道梗阻,使人窒息。紧接着,窒息可能引发心跳骤停,导致脑部氧气供给中断,危及生命。在此,急救医生为大家介绍如何进行噎食的自救及互救:
识别噎食的危险信号是抢救的第一步。当有人发生噎食时,通常会出现双手扼颈的 “窒息手势”,同时伴随呛咳、面色发紫、无法说话等症状,严重时会迅速失去意识。此时切勿拍打患者背部或用手指抠喉,错误的急救方式可能导致异物嵌得更深。
针对不同人群,急救方法略有差异:
成人及 1 岁以上儿童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此方法适用于有意识的噎食患者。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由腋下环绕其腰腹部,从背后抱住患者,使患者身体前倾。一手握拳,拳心向内顶住患者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只手掌捂按在拳头之上。双手用力、快速地向里、向上按压患者上腹部,反复实施,利用膈肌向上形成的快速冲力,直到阻塞物吐出为止。
当噎食发生且旁边无人时,患者可迅速利用前两三分钟神志尚清醒的时间自救。取立位姿势,下巴抬起,头后仰而使气道变直,然后将上腹部靠在一张椅子靠背上、桌子边缘或阳台栏杆转角,对腹腔上方施加压力,也可以让阻塞物吐出。
1岁以下儿童噎食的抢救可采取以下步骤,结合拍背与胸部冲击法交替操作,直至异物排出或急救人员到达:
首先调整姿势,将婴儿面部朝下,趴在前臂或大腿上,用虎口托住下颌,确保头部低于躯干(避免压迫咽喉)。用另一只手的手掌根部连续拍打婴儿背部5次,位置在两肩胛骨中间,力度适中(需足够力量冲击异物)。拍击后检查口腔,若异物排出,立即用手指取出。若未排出,则应迅速将婴儿翻转为仰卧位,保持头低脚高,施救者一只手的前臂放在大腿上支撑婴儿。用食指和中指并拢,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胸骨下半段)快速按压5次,深度约2-3厘米,频率为每秒1次。按压后检查口腔,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
在此急救医生也提醒市民朋友: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吞咽功能也在逐渐减退,易导致食物卡在咽喉或气管。进食速度过快、食用大块或黏性食物等行为更易引发噎食。噎食后即使异物排出,也应就医检查是否残留损伤。如反复发生噎食需排查神经系统疾病或食管病变。针对1 岁以下婴儿,应避免喂食易噎食物如坚果、硬糖、整颗葡萄、肉块、果冻、爆米花等。喂食时保持坐姿,不要在哭闹、大笑或跑动时喂食。避免婴儿玩耍细小物品(如纽扣、珠子、硬币等),防止误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