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急救中心大东第一分中心荆涛急救小组接到120指挥中心指令,棋盘山上有人员摔伤,需要急救,请迅速赶往现场!
医生荆涛立即拨通车载电话与现场人员沟通,了解现场情况。急救车一路疾驰见到了前来接急救车的伤者同伴,通过与伤者同伴的再次确认了伤者情况和位置,因为伤者是在进行徒步穿越的下山过程中扭伤足踝,所处的并非铺装路面而是未经开发的小径,荆涛通过自己既往丰富的徒步经验,指导急救小组背着急救包负重前行。
伤者所在的位置是一条溪水侵蚀的干涸水道,一路上坡度大约40°,最陡峭的局部位置甚至能达到60°,而且整体路段是一条爬升率很高的坡,地面普遍存在大量碎石和松动的石块。
急救小组身着工装跟随伤者同伴快速向上攀登,到达伤者身边时,见到伤者坐在路边,表情痛苦的扶着伤处。在急救小组默契配合下完成了检伤、固定、包扎。
此时,伤者的转运给急救小组带来了难度,怎样能安全的将伤者搬抬到山下?荆涛医生结合以往登山过程中处理过的转运经验,在与担架员商榷后认为单靠2名担架员是无法将伤者抬下山,必须呼叫119进行支援,才是最安全的方式。
在消防员到达现场后,最终选泽6-8人交替前进的方式,并利用扁带放低重心延长移动距离,荆涛医生在前方进行探路选择合适路线。
多人合力将患者一点一点向山下移动,大家在狭窄并充满障碍的曲折小路上不断的交替位置,陡峭的位置由头部的人员作为锚点利用扁带将担架一点点竖直顺下去,下面人员不断的伸手接应着。一路上无论是急救小组成员还是消防员都挥汗如雨,汗水伴着泥土在脸上画出一条条痕迹。也正应了那句古话——上山容易下山难,几百米的直线距离听起来似乎很近,但却是十来人走了整整一个小时,只为了能够安全的搬抬和转运伤者。
在安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总结了原因,提醒登山爱好者:
1、在登山过程中穿着中帮登山鞋固定踝部的鞋带一定拉紧,否则起不到保护踝部的作用。
2、随身携带登山杖或是配戴手套进行平衡和保护。
3、尽量选择多人行走路线,避开未开发路面,防止碎石滑落致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