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它标志着暑热正式退场,凉爽的秋季拉开序幕。中医强调“天人相应”,处暑时节人体的阳气,也随自然界由“夏长”转向“秋收”。中医养生康复疗法在处暑时节,起到收敛神气、润燥养阴、健脾祛湿之功效,为秋冬的“藏”奠定了基础。
一、处暑时节,运动宜趋缓,重在调和气血、舒展筋骨。此时传统导引术八段锦与太极拳尤为契合此节气。八段锦与太极拳动静相调,敛气安神应秋收,通过柔和运动收敛夏季外散之气,调和气血,安定心神,顺应秋季收敛特性。
1.八段锦:其动作柔和连贯,尤其“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及“摇头摆尾去心火”几式,能有效伸展躯体、疏通三焦气机、健运脾胃功能、清泄心火余热,帮助身体平稳过渡至秋凉。
2.太极拳:行云流水般的动作配合深长呼吸,能引导内气运行,涵养精神(“养神”),强壮筋骨(“强骨”)。其舒缓特质特别适合处暑后收敛身心的需求,有助于调和阴阳,缓解秋乏。
二、夏季多湿热,停留体内易引发疾病,此时可以利用外治法清除夏季残留湿热,润燥养阴,强壮脾胃,并预防秋冬寒凉引发的旧疾,处暑是借助针灸推拿清除夏季积热湿浊、预防秋冬季多发病的黄金窗口。
1.清润防燥护肺金:
核心穴位:肺俞、太渊、列缺、合谷、三阴交。
作用机理: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刺激肺俞可补益肺气;太渊为肺经原穴,列缺通任脉,共奏宣通肺气、生津润燥之功;合谷清泄阳明郁热;三阴交滋阴润燥。
2.舒筋活络御寒凉(颈肩腰腿):
核心穴位:大椎、风池、肩井、肾俞、委中。
作用机理:处暑后早晚凉意明显,易诱发关节旧疾。刺激大椎、风池可振奋阳气、疏风散寒;肩井舒筋活络,缓解肩颈僵紧;肾俞温煦肾阳;委中为“腰背委中求”,疏通膀胱经气血。
三、“药食同源”在处暑养生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食疗润养可以对抗秋燥,滋养肺阴,同时兼顾清除余湿,健运脾胃,为秋冬进补打基础。
1.清润生津抗秋燥:
明星食材:梨(生吃清热,熟食滋阴)、银耳(润肺养胃)、百合(清心润肺)
2.健脾利湿助运化:
明星食材:薏苡仁(利湿健脾)、冬瓜(利水消肿)、山药(平补肺脾肾)
四、针对不同体质和易感人群的特点,进行精准干预,有效预防处暑时节高发的季节病,分群体养可精准调护保平安。
1.呼吸敏感人群:重点防燥护肺。按揉迎香穴、叩击肺经。
2.脾胃虚弱人群:严守“温软淡鲜”原则,忌生冷油腻。艾灸中脘、神阙(肚脐)或每日摩腹(顺时针为主)有良效。
3.关节旧疾人群:处暑后需格外注意关节保暖,尤其早晚及阴雨天。可坚持温和导引(如太极、八段锦)活动关节,促进气血流通。
处暑,是夏的告别,亦是秋的序章。《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处暑养生,重在顺应秋日“收容平藏”之气。在动静相宜、药食相辅的调和之中,顺应天时,天人合一。
【本期专家】
王晓鹏,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病房,中医内科学硕士,住院医师。
擅长针灸治疗脑梗塞恢复期,带状疱疹、头晕、头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