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人来说,跌倒的核心风险之一是肌肉力量衰退(尤其是腿部)和平衡能力下降。科学的运动能针对性改善这两大问题,像给身体装“安全防护网”。9月1日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下面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推荐“易操作、低风险”的运动,帮你循序渐进提升防跌倒能力。
一、运动前必做:2个“安全准备”
1.评估身体状态:运动前先确认无急性疼痛(如腰腿痛、头痛)、血压血糖稳定(高血压患者建议测完血压再动);若有骨质疏松、关节炎等,避免选择膝盖受力过大的动作(如深蹲),可先咨询医生。
2.选对环境与装备:在平坦、防滑的地面运动(如铺瑜伽垫的客厅),旁边放一把稳固的椅子(方便借力或休息);穿防滑鞋、宽松裤子,避免穿拖鞋或过紧衣物。
二、核心防跌倒运动:3类“针对性训练”
1.腿部力量训练:筑牢“行走根基”
腿部肌肉是维持站立、行走稳定的关键,推荐2个低强度动作:
(1)靠墙静蹲:背部贴墙,双脚与肩同宽(脚离墙约30厘米),缓慢下蹲至膝盖不超过脚尖(膝盖弯曲约45°),双手自然放腿上,保持10-15秒,起身休息5秒,重复3-5组。
优势:不压迫膝盖,适合关节不好的老人;若体力不足,可适当减少下蹲幅度(膝盖弯曲角度更小)。
(2)坐姿抬腿:坐在稳固的椅子上,腰背挺直,双手抓椅边,缓慢抬起一条腿(膝盖伸直,脚不落地),保持5-10秒后放下,换腿,每侧做5-8次。
优势:完全不用站立,适合行动不便或刚开始锻炼的老人。
2.平衡能力训练:减少“摇晃风险”
平衡能力差易导致走路“打晃”,推荐2个需借力的动作(避免独自做):
(1)扶椅单腿站:双手轻扶椅背,双脚并拢站立,缓慢抬起一条腿(脚离地面约10厘米,膝盖微弯),保持10秒后换腿,每侧重复3-5次;适应后可尝试松开一只手,逐渐增加到单手扶椅。
注意:旁边需有人看护,若感觉晃动感强,立即放下腿休息。
(2)足跟走/足尖走:双手扶墙或扶椅,先尝试“足跟走”(只踩足跟,脚尖离地),走5-10步;再换“足尖走”(只踩脚尖,足跟离地),走5-10步。
优势:锻炼脚踝控制力,提升行走时的平衡感。
3.柔韧性训练:避免“僵硬绊倒”
身体僵硬(如腰部、腿部肌肉紧绷)会影响动作协调性,推荐1个简单拉伸:
坐姿腿部拉伸:坐在椅子上,双腿伸直,身体缓慢前倾(腰背不弯腰),双手尽量够脚尖(若够不到,够到小腿也可),保持5-10秒,放松,重复3次。
优势:拉伸大腿后侧肌肉,避免走路时因肌肉紧绷导致步态僵硬。
三、运动时必守:3个“安全原则”
1.循序渐进,不逞强:刚开始每次运动10-15分钟,每周3-4次,适应后再慢慢增加时间(不超过30分钟);若动作中出现头晕、心慌、疼痛,立即停止休息。
2.不做“危险动作”:避免快速转身、弯腰捡重物、单腿站立不借力等动作;不追求“高难度”,能稳定完成基础动作即可。
3.搭配日常活动:“碎片化锻炼”:除专门运动外,日常也能练:
(1)上下楼梯时(需扶扶手),一步一步慢走,锻炼腿部力量。
(2)做家务时(如擦桌子、洗菜),尽量保持腰背挺直,避免弯腰驼背(减少失衡风险)。
四、特殊提醒:这些情况暂时不运动
(1)血压血糖波动大时(如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60mmHg)。
(2)感冒发烧、关节急性疼痛(如关节炎发作)。
(3)刚吃完饭后半小时内(避免腹胀影响平衡)。
防跌倒运动的核心不是“练出肌肉”,而是“保持身体的稳定感和协调性”。每天花10分钟坚持练习,比偶尔高强度运动更有效。家人若有空,可陪伴老人一起做,既能增加安全性,也能让锻炼更有动力。
【本期专家】
刘丽琳,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治医生,擅长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急症治疗。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