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生命中最绚烂的篇章,学生本应在这美好的时光里绽放光彩,然而轻生的阴影却时而笼罩着他们。预防学生轻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共进,用爱与关怀为他们筑起坚固的防线。
一、青少年轻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青少年发生轻生行为,常见的原因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一)个人因素
1.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是常见诱因,约90%的轻生者存在心理问题,长期情绪低落、绝望感会削弱应对能力。
2.人格特质:内向、敏感、自卑的青少年更易陷入消极情绪,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支持。
3.青春期矛盾: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变化带来身份认同困惑,早恋、学业压力等冲突若无法排解,可能引发心理危机。
(二)家庭因素
1.教育方式不当: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导致孩子缺乏抗挫折能力;
2.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异等,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3.经济压力:家庭贫困或经济不稳定可能影响孩子心理状态,增加轻生风险。
(三)学校因素
1.学业压力:应试教育下,过重的课业负担、频繁考试和排名竞争,使孩子因成绩不佳产生自我否定。
2.校园欺凌:长期遭受霸凌、孤立,或与师生关系紧张,可能让孩子感到无助和绝望。
(四)社会因素
1.媒体影响:对轻生事件的过度渲染,可能引发模仿行为;网络不良信息也可能加剧青少年的心理困扰。
2.社会环境:社会竞争压力、价值观冲突等,使青少年对生活意义产生迷茫。
3.特定事件触发。如失恋、被老师批评、与同学冲突等突发事件,而选择极端方式。
二、青少年轻生时的表现有哪些呢?常见以下变化:
1.言语信号。
2.行为变化。
3.情绪异常。
4.生理反应。
三、如何预防青少年轻生行为?预防青少年轻生行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具体如下:
1.家庭层面: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亲子沟通,认同感受,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并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异常信号,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2.学校层面: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生命教育,培养积极心态;同时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干预有轻生倾向的学生;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助支持。
3.社会层面:媒体应谨慎报道轻生事件,避免渲染和误导;而社区要尽可能地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组织公益活动,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归属感。
4.个人层面:青少年要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同时,在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向信任的人倾诉,避免独自承受压力。
每一个处于轻生风险中的青少年都受到了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二者决定轻生的进展,降低风险因素、增加保护性因素可减少轻生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轻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关爱、支持和专业干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守护生命的尊严。
撰稿人:王会秋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心理治疗师,系沈阳市安宁医院心理康复中心主任,沈阳市精神心理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常务副主任、沈阳市心理咨询热线工作室负责人。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与康复;尤其沙盘游戏、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等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综合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