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立冬的到来,东北大地正式进入了“猫冬”时节。对于东北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气候的转变,更是一场关于健康管理与幸福感的特殊考验。如何在凛冽寒冬中,稳住血糖,守护身心的双重温暖,答案就藏在富有地方智慧的养生之道与科学的自我管理中。
一、冬日挑战:当糖尿病遇上东北严冬
寒冷是血糖的“隐形扰动器”。东北的严寒天气会刺激人体分泌更多肾上腺素以保持体温,这种激素会抑制胰岛素分泌,并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同时,户外活动大幅减少,饮食上倾向于高热量、高脂肪的“硬菜”来御寒,如猪肉炖粉条、杀猪菜等,这些都极易导致血糖波动。
更不容忽视的是心理层面的“冬季忧郁”。昼短夜长,户外社交减少,容易让人产生孤独、低落情绪,这种心理压力同样会影响内分泌,降低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二、智慧养生:稳血糖,暖身心,提升冬日幸福感
幸福感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对生活的掌控感与身体的舒适感。对于糖友而言,将东北传统的立冬养生智慧与现代糖尿病管理相结合,是开启冬日“暖”幸福的关键。
1、饮食管理:巧吃“御寒餐”,营养又温暖
①主食巧替换:在食用饺子、米饭时,牢记“粗细搭配”。可在面粉中掺入全麦粉、荞麦粉,或用玉米、薯类(如山药、紫薯)部分替代主食,它们升糖指数较低,饱腹感强。
②炖菜讲方法:传统的炖菜无需摒弃,但可优化。多放白菜、萝卜、木耳、蘑菇等蔬菜,少放五花肉,多用瘦肉或鸡肉。粉条适量即可,并将其视为主食的一部分。汤面上的浮油务必撇去,减少不必要的脂肪摄入。
③善用根茎菜:大白菜、萝卜、胡萝卜等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血糖吸收。但需注意土豆、莲藕等淀粉含量高的蔬菜,应作为主食的一部分来计算。
2、运动管理:室内外结合,动则阳气生
“冬藏”并非“冬瘫”。规律运动是控糖的基石,也是驱散抑郁、提升幸福感的良药。
①择时而出:选择一天中气温较高的上午10点后或下午,进行户外散步、快走。务必穿戴暖和,保护好头、手、脚,防止冻伤。
②室内“微运动”:在室内可以打太极、做瑜伽、原地踏步或使用跑步机。即便是每天做20-30分钟的家务,也是有效的活动。目标是“量力而行,贵在坚持”,让身体持续保持活力。
3、血糖监测与足部护理:防微杜渐的温暖守护
冬季是糖尿病足的高发季节,细致的护理至关重要。
①勤测血糖:由于气温和饮食变化,冬季血糖更易波动。应增加监测频率,尤其是感觉不适时,及时了解血糖水平,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②暖心更暖足:每天用温水(不超过37℃,以防烫伤觉迟钝而受伤)洗脚,洗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缝。涂抹保湿霜防止干裂。穿吸汗透气的棉袜和宽松保暖的鞋子。睡前检查双脚有无破损、水泡或颜色变化。
4、情志管理:拥抱社交,点亮心境
①发展室内爱好:重拾阅读、书法、编织等能让人静心的爱好,享受专注带来的内心充实。
②保持社交:不要“宅”到底。主动邀请亲友来家中小聚,泡一壶热茶,聊聊家常。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他人的连接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与生活深度融合的漫长旅行。立冬之后的东北,虽然天地寒冷,但糖友的幸福完全可以由自己来点燃。它藏在一碗精心搭配的暖身炖菜里,在一次持之以恒的室内运动中,在一次稳定的血糖读数里,更在与家人朋友的温暖笑谈中。
学会与身体对话,与季节共舞,愿每一位糖友都能成为自己健康与幸福的“掌灯人”。
作者:洪勇涛
来源: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