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中的“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小暑这个时节对于农作物来讲,有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的说法。
小暑中医养生重在以下四个方面:
1.小暑养生重在“养脾胃”
小暑之后,开始进入三伏天,“头伏吃饺子”是许多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饺子形似元宝,既象征着福气满满,又对伏日人们常常出现的,比如食欲不振,日渐消瘦等“苦夏”的表现,起到开胃解馋的作用。三伏天多雨、高温、暑热外蒸,许多人贪凉饮冷,易引起各种胃肠疾病,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特别是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食用寒凉之物,易损伤脾阳,影响其运化功能,导致腹痛、腹泻、胃肠不适、电解质紊乱等。因此,儿童及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小暑过后要比一般人更注意饮食的合理性、科学性,不要贪凉,不要暴饮暴食,要更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脾胃阳虚的人,在无特殊禁忌下,可艾灸“中脘、下脘、足三里”等穴位,调养脾胃。
2.小暑养生重在“心静”
小暑后,天气炎热,人们会出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的感觉。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夏季对于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人在夏天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情,以降低疾病发作的风险。
3.小暑养生重在“迟睡早起”
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做一些相应的调整,睡“子午觉”,并以“迟睡早起”为宜。也就是说小暑时节,我们应遵循定时起睡的原则,选择晚上10点-11点就寝,早上5点半-6点半起床;午饭后约在11点-12点半进行短时午睡,约10-2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午睡不宜过多,以免影响下午工作效率及晚上的睡眠质量。
4.小暑养生重在“宜少动多静”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从中医理论方面讲,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而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因而,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
最后还需要注意:小暑防“中暑”。小暑时节,天气炎热,猛烈阳光照射过久,人的大脑易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同时,外界气温高,湿度大,汗液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以及出汗过多,会导致体内水和盐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时补充,这些都可能导致中暑。所以体力劳动者及室外工作者,应该多饮水,同时适量吃些常温西瓜、饮用绿豆汤等消暑汤品,以预防中暑。
高明,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擅长: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恢复期,面神经炎、颈椎、腰椎、肩关节、膝关节等骨关节病,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等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