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季最为流行。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手足口病传播速度很快,因此在幼儿园常出现暴发或流行,需引起各位家长的注意。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潜伏期平均3-7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急性起病,可出现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儿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留有后遗症。
二、得了手足口病如何护理
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需要立即隔离,不需要住院治疗者可居家隔离,家长做好孩子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病情观察,如有病情变化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末梢循环不良、呼吸、心率明显增快、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等,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患儿病情需要住院或医院观察,由专业医生、护士照顾您的宝贝,积极配合完成各项治疗。饮食上家长要给予患儿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影响呼吸。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房间定时消毒。
三、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孩子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教育孩子不要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病毒。此外,做好家庭卫生,定期对孩子玩具、餐具、衣物等进行清洗消毒。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及时接种疫苗,可带幼儿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能够预防手足口病主要病因EV71型病毒,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率。
专家简介
闫虹 沈阳市儿童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是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心血管联盟委员, 东北三省及辽宁省小儿心血管学组委员,川崎病组及晕厥组组长,辽宁省免疫学组常委,东北地区儿童流感防治联盟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辽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沈阳市医师协会心衰学组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参加市科研课题研究3项, 2项获市科学进步奖。
专业特长:擅长治疗小儿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感染性疾病,对各类肺炎、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咳嗽、小儿川崎病、心律失常、心肌酶谱增高、高血压、晕厥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对手足口病、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