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东北多地开启“炙烤模式”,6月至今气温持续攀升,部分地区最高温突破35℃,闷热的“桑拿天”让不少人直呼“热化了”。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情绪稳定,一旦温度上升的变化幅度增大后,人的精神、情绪就会产生波动,不仅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应,还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以致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中暑”,也称“夏季情感障碍症”。面对即将到来的三伏天,我们不仅要做好身体防暑,更要警惕情绪“中暑”危机。
那么哪些人群容易出现“情绪中暑”呢?
1.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的人。比如在职场打拼的人,常加班、饮食不规律,同时背负贷款、职场竞争等压力;
2.不善言谈的人。这一类人遇到烦恼事常自我消化,不善于向外界输出,在令人烦躁不安的“桑拿天”,更容易出现情绪失控;
3.心理较脆弱的人。这类人群因一点小事就容易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4.争强好胜者。这一类人个性鲜明,凡事要争个高低,在闷热天气,更容易与人发生摩擦,出现情绪失控;
5.身体有基础疾病者。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等疾病的人,炎热的天气可能导致躯体疾病发生变化,更易影响他们的情绪;
随着“伏天”脚步的临近,“情绪中暑”也将会进入高发期,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一些做法,来让自己远离“情绪中暑”:
第一,要保证睡眠。酷暑季节,人很容易就感到疲倦,若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第二天的状态。情绪与睡眠本就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因此,要保持健康的睡眠节律,早睡早起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二,要合理饮食。要保证吃好一日三餐,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如少食油腻与辛辣食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这些都有助于减少情绪烦躁;
第三,适当减少活动。有专家建议,遇到极端天气,应合理安排工作量,以身心放松的状态投入工作,同时不要做剧烈运动,做好防暑降温;
第四,尽量减少密集社交。天气闷热时应尽量少参与大规模的聚会和其他社交活动,建议可适当独处或静静的休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情绪中暑”的几率;
第五,要静心养气。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天气越热,我们越要心静,不要生闷气,学会纾解,日常生活应保持不急不缓、心平气和的状态;
第六,学会情绪转移。在炎热的天气人的心情更容易烦躁,若遇到不顺心的事,可多做几次深呼吸或尝试放松训练,让自己快速地冷静下来,保持心情舒畅,远离“情绪中暑”。
高温高湿的三伏天气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一种接纳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用正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身心,一定可以安然度过伏天,绝缘情绪“中暑”。
专家简介:
敦雪菲: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部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发表多篇国内外论文,曾多次参加全国病例解析大赛及技能大赛并获奖,擅长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治,尤其对难治性病例有独到的见解,擅长自伤、厌学、亲子、情感等相关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