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冠心病、外周血管病等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程常常在幼年时即可开始,它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减少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下面我们就谈谈如何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来保护脑血管健康。
一、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中等动脉或大动脉的动脉壁形成脂质斑片状沉积物(粥样斑或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流量减少或阻塞血液流出的一种疾病。
二、哪些因素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因动脉壁的反复损伤引起的,许多因素会造成这种损伤,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血液高胆固醇水平。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复杂的,可能是通过各种机制对动脉内壁(内皮)的重复、轻微损伤。这些机制包括:
1.湍急血流引起的物理压力(例如发生在动脉分支处,特别是在高血压患者)。
2.免疫系统参与的炎症应激(例如吸烟时)。
3.血流中的化学物质异常(如高胆固醇或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
4.受到几种类型细菌或病毒(如幽门螺杆菌或巨细胞病毒)的感染也可能增加动脉内壁(内皮)的炎症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这七点要牢记。
1.健康饮食
正所谓病从口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脑血管健康,首先要管住嘴。日常要减少腌制食品、动物内脏、肉汤(如猪蹄汤、骨头汤)等高嘌呤、高油脂食物的摄入。每日三餐,控制总量,每餐八分饱,合理搭配膳食,食物多样化,适当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
2.规律运动
每日可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如力所能及的快步走),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30分钟。如青年人愿做高强度体力活动(如跑步),每天基本运动的时间可缩短至15分钟,每周至少运动5天。
3.控制体重
肥胖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我国脑卒中患者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高达40%以上,且随着生活方式改变,这一比例呈上升趋势。 根据体重和活动量调整热量摄入,避免肥胖。BMI(身体质量指数)建议控制在18.5-24 kg/m²。
4.积极戒烟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可纠正的风险因素是吸烟,吸烟者发生某些形式动脉粥样硬化(例如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与每日吸烟量直接相关。
5.监测血压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众所周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三大危险因素。对于健康成年人,建议每年至少测量1-2次血压;对于高血压高危人群(如食盐过多、口味过重、肥胖、缺乏运动、长期吸烟、酗酒、精神压力大、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等),建议每周测量1-2次血压;对于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可早晚各一次监测血压。
6.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易于出现累及小动脉(如眼睛、神经和肾脏的小动脉)的疾病,导致视力下降、神经系统损害和慢性肾病。糖尿病患者也常常容易出现大动脉粥样硬化。与无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年龄更早、病变范围更广泛。
7.监测血脂
高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可纠正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高饱和脂肪(参见脂肪的类型)饮食会导致易感人群的LDL胆固醇水平升高。胆固醇水平也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通常高于女性,但绝经后女性的水平升高。
对于20-40岁成年人:每5年检测1次血脂。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检测1次。
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或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每3-6个月检测1次。
已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患者:每3-6个月检测1次,病情不稳定或调整治疗方案时需更频繁监测。
贾惠中,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医师,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本硕连读七年制神经病学专业。擅长诊治各种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头晕等神经内常见疾病。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