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消化道筛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胃肠镜,甚至觉得胃肠造影(钡餐造影)是“老古董”,早已被淘汰。但事实上,它并非过时技术,在特定人群的筛查中,反而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胃肠造影的原理并不复杂:
受检者口服医用钡剂(一种不被人体吸收的白色粉末混悬液),钡剂会附着在胃肠道黏膜表面,再通过X线透视或拍片,清晰呈现胃肠道的形态、轮廓和蠕动情况,从而帮助医生初步排查胃溃疡、食管癌、胃癌、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变。
二、核心优势在于安全、无创、操作简单:
无需像胃肠镜那样插入导管,能最大程度减少检查带来的不适,也规避了侵入性操作可能引发的出血、感染等风险。
三、胃肠造影对两类人群格外友好:
1、无法耐受胃肠镜的人群:比如患有严重心肺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哮喘)、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身体极度虚弱的老年人,胃肠镜的侵入性操作可能加重病情,此时胃肠造影是更稳妥的选择。
2、儿童消化道筛查:儿童配合度较低,且胃肠镜检查需麻醉,对身体负担较大。胃肠造影无需麻醉、操作时间短,能在孩子相对配合的情况下完成检查,排查先天性胃肠道畸形、小儿胃炎等问题。
当然,胃肠造影也有局限性——它只能“看”到病变的形态,无法像胃肠镜那样直接取组织做病理活检,难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比如是良性还是恶性)。所以在需要精准诊断的场景中,胃肠镜仍是首选。
例如,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或高度怀疑胃肠道肿瘤时,医生通常会建议做胃肠镜,以便直接观察黏膜细节,发现微小病变并取活检确诊。而对于身体条件不允许做胃肠镜、仅需初步排查消化道问题的人群,胃肠造影则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总之,消化道筛查没有绝对“更好”的检查,只有“更合适”的选择。无论是胃肠造影还是胃肠镜,都需结合自身健康状况、症状需求,在医生指导下挑选最恰当的筛查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守护消化道健康。
来源:沈阳市肛肠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