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卒中)这个词,很多人觉得它来势汹汹,防不胜防。但其实,它更像一个潜伏的“敌人”,只要我们摸清它的套路,就能打好一场有准备之仗。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针对卒中,这份从预防到急救,从治疗到康复的“全流程保命指南”,请您务必收好。

一、防患于未然:体检别漏了“同型半胱氨酸”
预防是第一道防线,而定期体检就是我们的“侦察兵”。除了大家熟知的血压、血糖、血脂,现在请您多关注一个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
它可以被理解为血管的“腐蚀剂”。当这个指标偏高(特别是超过10μmol/L)时,会大大增加血管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风险,是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如果体检发现它升高,尤其是同时有高血压(这种情况被称为“H型高血压”),风险更是成倍增加。医生可能会建议您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B12来降低它。所以,下次体检报告出来,别忘了多看一眼这一项。
二、早发现,早识别
时间就是大脑!快速识别卒中症状,是挽救生命、降低残疾率的关键。请牢记“中风120”口诀:
1 看1张脸:脸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2 查2只胳膊:双臂平行举起,单侧无力、下垂。
0 聆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只要出现其中任何一种症状,别犹豫,立刻行动。
三、争分夺秒:立即拨打120,送对医院
发现疑似卒中,第一件事是拨打急救电话120!而不是打电话给子女、找邻居帮忙,或者自己开车去医院。因为:
1.120在路上就能开始初步处理和联系医院,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2.一定要明确告知“请送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通常是设有“卒中中心”的医院),这些医院具备24小时溶栓、取栓的能力。
四、生命绿灯:院内走“卒中绿色通道”
到了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家属要第一时间强调“疑似中风”,医院会启动“卒中绿色通道”。这意味着:所有检查(如头颅CT)、缴费、治疗全部优先,一路绿灯,最大程度缩短从入院到开始治疗(DNT)的时间。溶栓和取栓都有严格的“时间窗”,早一分钟打通血管,就多一分完全康复的希望。
五、追根溯源:治疗中完善血管检查
紧急处理只是“治标”,更要“治本”。在病情稳定后,一定要配合医生完善血管检查,比如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这就像查案子要找到真凶一样,目的是查明到底是大脑里哪根血管、因为什么原因出了问题(是狭窄、斑块还是房颤引起的血栓?),这样才能进行针对性的二级预防,从根本上降低复发风险。

六、持之以恒:规律服药,记住关键细节
卒中出院后,规律服药是预防复发的“生命线”。千万别“好了伤疤忘了疼”。
1.牢记用法:医生常开药物,为了更好吸收、减少胃部不适,通常要求空腹口服(即饭前至少30分钟或饭后2小时)。这个细节至关重要。
2.严禁自行停药:即使感觉完全康复了,也必须遵医嘱长期服药,否则复发风险极高。
七、有备无患:高危人群随身带“救命卡”
对于有卒中病史或高危人群(如“三高”、房颤患者),建议制作一张“救命卡片”随身携带。卡片上写明:
1.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房颤)。
2.过敏药物日常服用的重要药物。
3.紧急联系人电话一旦发生意外,这张卡片能为急救医生提供最关键的信息。
八、警钟长鸣:出院后定期复查
卒中是一种复发率很高的疾病。因此,出院绝不意味着终点,而是长期健康管理的起点。务必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并根据复查结果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通常建议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规律复查。
预防卒中,是一场需要警醒、知识和坚持的持久战。从关注同型半胱氨酸开始,到学会识别“中风120”,再到拨打120、走绿色通道、完善血管检查,最后坚持规律服药、携带救命卡和定期复查,我们每一步都做对,就能为生命和健康构筑起最坚固的防线。
【本期专家】

张舟,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医师,硕士学历,毕业于吉林大学,擅长常见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