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体重逐渐成了大家日常关注的焦点。国家也提出了“体重管理年”的号召,能看出体重对身体健康确实有着不小的影响。
肥胖的判断标准——它不是只看体重数字,而是结合体重指数(BMI)、腰围、标准体重等多个指标来综合评估的。
一、体重指数(BMI)
中国成年人的标准
正常范围:18.5~23.9 kg/m²
超重:24~27.9 kg/m²
肥胖:≥28 kg/m²(其中30~35属于中度肥胖,≥35属于重度肥胖)
二、腰围
男性腰围≥85cm(部分标准为≥90cm);女性腰围≥80cm。属于腹型肥胖,这类情况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类疾病的风险关系很密切。
三、标准体重:计算方式为: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10%~20%属于超重;20%以上属于肥胖
四、其他辅助指标
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
体脂率:需要专业设备测量,BMI没办法区分肌肉和脂肪,所以评估时最好结合腰围、体脂率。
需要注意的是,BMI不适合孕妇、运动员这类特殊人群,这类人群的体重情况建议结合腰围、体脂率等指标综合判断。如果以上指标出现异常,一般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运动调整,或者在必要时寻求医疗干预来管理。要明确:肥胖≠不健康,减肥也得讲究科学,不能盲目节食。
五、肥胖和健康的关系没有那么绝对,“科学节食”确实是体重管理的重要手段,但需要结合身体的综合状态来看:
1.代谢健康差异:有些肥胖人群的血压、血糖等代谢指标看起来是正常的,但整体还是会面临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2.体脂分布影响:内脏脂肪超标的危害比皮下脂肪大得多,这类情况不能只看体重,得通过体脂率来评估。
六、科学节食的核心原则
1.营养均衡优先
控制热量可以每天减少300~500千卡,但不能低于身体的基础代谢需求。
可以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比如燕麦、西兰花)和优质蛋白(比如鱼类、豆类),同时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
2.避免极端节食
过度节食会让基础代谢率下降20%以上,不仅容易导致体重反弹,还可能影响健康。
节食期间要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尤其要注意铁、钙这类营养素的补充。
七、综合管理建议
1.运动协同
每周保持150分钟的有氧运动、2次抗阻训练,既能提升减脂的效率,还能保护肌肉量,比如可以选择开合跳、深蹲这类简单的运动。
2.行为与心理调整
规律进餐、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助于稳定食欲和身体代谢。
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短期的节食减肥更容易保持效果。
3.科学节食的本质
核心是优化饮食结构,而不是单纯饿肚子,同时要和运动、睡眠等习惯结合,形成健康的生活闭环。
八、个性化实施
1.医学评估:肥胖患者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重管理方案,尤其是本身有慢性病的人群。
2.监测指标:要定期检测体脂率、腰围和血糖、血脂等血液指标,不要只关注体重数字的变化。
来源:沈阳急救中心